近年来,麦积区人民检察院严格执行新修订的未成年人预防保护“两法”,紧紧围绕“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强化举措,创新机制,先后被评为“第五届省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荣获“全省法治教育宣传基地”“甘肃省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称号。
法治助力,打造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专业化”阵营
一是以“基地”为载体,扩大法治教育覆盖面。不断探索贴合未成年人活泼、新奇的年龄特点,深化“数字+普法”模式,倾力打造“会说话”的普法展板,变“单向灌输”为“沉浸体验”。针对受众学生群体,确定展板主题,将普法图文内容与检察官授课音频同步相结合,学生在浏览展板的同时,实时收听相对应的检察官录制的配套音频,提高普法宣传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并向城乡结合部、偏远乡村学校倾斜,实现在校学生基地法治教育的全覆盖。自基地建成使用以来,已对辖区内60多所中小学近万名在校学生开展了法治教育。

二是以“学校”为重点,全面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联合区教育局会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为法治副校长深化履职奠定基础。联合区教育局召开督促落实“一号检察建议”工作联席会议,建立各职能部门加强协作配合、信息沟通等工作机制。2023年以来,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2次,进行法治进校园宣讲160余次,开展防范校园欺凌专场讲座40场,受教育学生、老师、家长共计千余人。

三是以“正航未检工作室”为支点,提升法治教育质效。“正航”未检团队根据学校特性,精心打磨法治课程,由院领导担任法治副校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等方式,精心讲好法治教育课。同时邀请离退休老干部参与“正航未检工作室”工作,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特殊普法及观护帮教,借助麦积检察“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定期发布活动信息和预防犯罪案例。
能动履职,撑起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护伞”
一是高效履行刑事检察职能,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对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实现提前介入全覆盖,充分运用“一站式”办案区,实现在侦查阶段一次性开展案件询问、心理疏导等工作,切实保障未成年被害人的人格尊严,避免“二次伤害”。
二是积极开展双向保护,助力未成年被害人走出“阴霾”。综合运用“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融合履职,积极探索支持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先后办理支持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起诉案件、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案件,使被害人获赔并引入社会力量,对未成年被害人开展心理疏导及法律援助。
三是制发督促监护令,筑牢家庭教育防线。针对涉罪未成年人家庭不健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加强与民政等部门的协作,积极推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以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契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对拒绝履行或怠于履行监护职责的监护人,发出《督促监护令》责令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实现涉未成年人案件家庭教育情况评估全覆盖。
协同发力,助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全方位”升级
一是延伸办案职能,将治罪向治理转化。探索“一查五问两访”工作法,发现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违规接纳、雇佣未成年人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相关线索,并同步开展调查取证。针对个别酒店、宾馆未依法登记住宿,存在“一人登记多人入住”、留宿无证未成年人,对明显属于幼女的入住者未尽到注意义务等问题,联合区公安分局进行重点排查。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以辖区中小学周边文化环境清查整治工作,全面净化优化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
二是落实强制报告,照亮“隐秘角落”。对相关单位加强强制报告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对住宿经营者接待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入住,不依法登记入住人员信息、不核实询问相关情况,发现未成年人面临危险不如实报告,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严重侵害及学校教师、村干部发现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线索压案不报等行为启动追责机制。
三是开展“控辍保学”活动,推进未成年人义务教育落实落地。对涉罪未成年人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情况开展调查,并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乡镇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在义务教育领域履行法定职责,有效解决未成年人辍学引发的社会问题,帮助涉案未成年人重返校园。

四是加大资源倾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司法保护。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中,将法治教育资源向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等薄弱地区倾斜,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护救助作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重要内容之一。除在刑事案件中及时掌握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信息,还依托“检察长兼任法治副校长”等活动,多维度发现寻找线索,积极配合、促进民政部门加强排查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一年来,帮助5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落实相关保障政策,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服务。